关注挥发物和电磁辐射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框架发布
9月20日,“中国汽车健康指数(C-AHI)”测试评价体系框架在位于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学术会议中心发布。污染源方面,中国汽车健康指数从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电磁辐射(EMR)两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价,将车内颗粒物(PM2.5等)和车内致敏性评价(VAR)作为观察项在后续重点关注研究。
汽车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及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车内空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环保的车内驾乘环境对保障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挥发物和电磁辐射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框架发布
为此,中国汽研董事长李开国在发布会表示,中国汽研研究制定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是希望打造一个立足汽车消费者、汽车企业、国家政策三位一体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旨在探索实际用车过程中的各种情形,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消费者关心车内污染 组织各方专家制定标准
中国汽车的水平应当如何评价?此前大家往往想到的是碰撞安全,但在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94亿辆的今天,越来越成熟的消费者买车不只看颜值、配置和油耗,也越来越关注车内污染等影响乘员健康的问题,相关投诉屡见不鲜。如何量化评估车内污染水平,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汽研认为,目前,消费者十分需要一个直观、可靠、精准的评价体系为其购车提供参考;汽车企业需要一个评价体系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中国汽车产业也需要出现对汽车健康评价的准则。
围绕车内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问题,在国际交通医学会的指导下,中国汽研主导开展了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的研究工作,组建了来自汽车行业、医学健康卫生行业、通信行业的专业研究团队,在陆军军医大学的支持下,通过开展试验评价,形成了中国汽车健康指数体系框架。
注重挥发物和电磁辐射研究 引入嗅辨员人工辨别
中国汽研围绕车内危害乘员健康的污染源,从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电磁辐射(EMR)两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价,将车内颗粒物(PM2.5等)和车内致敏性评价(VAR)作为观察项在后续重点关注研究。在对汽车工业强国的消费市场和技术发展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试验摸底,中国汽研最终制定中国汽车健康指数体系。
关注挥发物和电磁辐射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框架发布
该体系主要从健康危害风险、综合污染等级、车内气味强度、电磁辐射水平等方面,将汽车产品与乘员健康的关系显性化和定量化,从保护汽车使用者的角度评价车内环境对人的健康风险。
中国汽研将通过车内强致癌物质苯和甲醛在驻车、光照、行驶等不同工况下的VOC含量转化为健康危害风险值,以此来评估车内甲醛、苯对乘员的健康危害风险高低。
综合污染等级考察车内空气综合污染情况。中国汽研将在不同工况下对我国现行标准管控的“五苯三醛”(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进行检测,对车内VOC综合污染等级进行评价。
在车内气味强度等级评价方面,中国汽研还引入嗅辨员,对常温静止和阳光直射后车内气味强度等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能够反映车内各种挥发性有机物气味相互叠加后的效果。
关注挥发物和电磁辐射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框架发布
EMR部分将依据驾乘人员与维修人员的习惯确定电磁辐射测试点位,参考具备高认可度的国际相关导则进行评价。
车内颗粒物(PM2.5等)和致敏评价作为观察项分别考察评价车辆的密闭性、净化效果及致敏源等。
有车企已先行一步 指数体系非一成不变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中国汽车产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制造向“智造”全面转型。中国汽研认为,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测试评价体系框架,不仅能够为消费者购车提供直观地参考,还将为整车企业优化产品配置设计提供输入,同时为政府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提供信息,以标准的力量,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全面转型。
此前,我国在车内污染领域并没有强制标准,但长安、吉利等车企已经先行一步,推出了“会呼吸的MPV”、“鼻子小组”等新车型、新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国汽研认为,在“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的带动下,会有更多的车企将会努力生产更加健康的汽车,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放心的产品。
接下来,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研究团队将筛选市场保有量大、消费者关注程度高、车内污染相关投诉量大的车型进行体系验证研究和健康指数评价,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发布具体车型评价的详细报告。中国汽车健康指数体系也并非一成不变,中国汽研表示,未来将根据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创新怼中国汽车健康指数体系进行持续迭代升级,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