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派“擎天柱”出战人形机器人千亿蓝海,如何商业化落地?

新京报 | 2022-10-10 16:06
分享到:
  就在小米发布人形机器人后不久,特斯拉“擎天柱”亮相。人形机器人“元年”真的来临了吗 ?
 
  “十一假期”首日,特斯拉2022 AI Day正式举办。在发布会上,特斯拉展示了一款能浇花、能在工厂承担劳动工作的机器人——擎天柱。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现场介绍,特斯拉未来有信心生产数百万台人形机器人,售价可以降低至不到2万美元,比汽车更便宜。
 
  人形机器人亮相也引发了行业热议。在行业分析师陈佳看来,特斯拉的机器人项目布局具有战略意义,马斯克旗下公司在载人航天、电动车领域的优势将为机器人发展奠基,机器人还可以满足火星探索计划的延伸需求,有望成为行业内一座山峰。但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指出,“擎天柱”不会成为产业拐点,短期内落地可能性较小。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则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仍存在研发周期长、成本投入高、精细化技术协同难、信息安全与用户安全保障难等多瓶颈。
 
  多家公司入局 人形机器人“元年”来临了吗 ?
 
  300万年前的非洲,远古人类终于学会了使用工具与野兽搏斗。从此以后,从石器到陶器到铁器,再到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人类对工具的追求从未止步。如今,人类又造出了人形机器人。
 
  在特斯拉2022 AI Day正式举办日,特斯拉展示了一款能浇花、能在工厂承担劳动工作的机器人——擎天柱。而在去年AI Day上,特斯拉则展示了“高1.72米,重56.6千克”的人形机器人。
 
  马斯克表示,人形机器人将利用Dojo超级计算机的训练机制来改进功能。据介绍,Dojo超级计算机的单个训练模块由25个D1芯片组成,配合特斯拉自创的高带宽、低延迟的连接器,在不到1立方英尺的体积下,算力达9PFLOPs(9千万亿次),I/O带宽达36TB/s。
 
  特斯拉称,利用Dojo超级计算机的同时,Tesla Bot也将使用与汽车相同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为Model S、Y、3、X这四款车做了很多训练,在识别现实世界方面积累的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马斯克表示。
 
  在陈佳看来,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受到关注,不仅是因为这个产业具有前景,更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不懈追求。因此,不仅是特斯拉,亚马逊也在近日宣布收购I Robot。在国内,这个赛道也已经有多家公司入局。
 
  今年8月11日,小米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CyberOne 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结合视觉和听觉感知算法,可识别人类情绪、 对真实世界三维虚拟重建。
 
  陈佳认为,以小米为代表的国内厂商产品线很广阔,人形机器人是产品线的一种延伸,或者也可以说是跟风,是否具备核心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观察。而特斯拉的布局则具有战略意义,考虑到马斯克在火星探索、载人航天等方面的布局,再结合马斯克开发机器人模拟平台等动作,可以发现他旗下公司可以为人形机器人的开发提供坚实基础。
 
  具体到上市公司来看,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就在9月表示,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减速器受到机构关注,公司被频繁调研。
 
  拓尔思也发布公告称,公司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智能机器人人机互动方面的应用,目前已具备人机基本对话交流的技术能力,并已在智能客服等领域应用多年。公司正在和优必选公司、小鹏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共同研究和探索。
 
  9月30日,新时达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被问及,公司是两市唯一与马斯克合作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公司吗? 新时达回应称,公司目前尚未开展有关人形机器人业务。
 
  千亿蓝海正在形成 短期带动零部件产业链
 
  需要注意的是,特斯拉虽然在智能汽车领域技术领先,但在人形机器人市场是新进入者。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特斯拉主要从家用、商用切入服务领域实现商业化。而在特斯拉之前,人形机器人的领先企业是波士顿动力与日本本田,其中,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应用场景主要在任务执行,而日本本田已经开始尝试将机器人应用于教育、接待、娱乐等各类场景。
 
  令人期待的是,在“机器换人”的趋势下,机器人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麦肯锡报告,到2030年,全球约有4亿个工作岗位将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在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竞争格局中,欧美日等国家依旧领先,而中国则在系统集成方面不断赶超。
 
  根据IFR和中国电子学会的数据,2021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约839亿元。
 
  具体到产业链来看,国金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短期带动零部件,长期则视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市场前景广阔。
 
  例如,一旦人形机器人需求起量,将带动激光雷达需求进一步扩张,国内厂商背靠市场,且上下游产业链完善,容易形成规模、成本优势。如小鹏 P5等使用大疆产品;小鹏 G9、上汽智己 L7、广汽埃安 LX Plus 等使用速腾聚创产品。
据 Yole 统计,2021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领域,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华为、大疆等国内厂商合计市场份额约为 26%,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而卢瀚宸认为,未来中国企业的更多机遇会来自于上游核心零部件,比如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国产厂商在性价比和定制化开发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
 
  陈佳则指出,以目前市场格局来看,中资企业在产品推广与市场开拓方面都有一定优势。能否在核心领域化解挑战把握机遇,中资机器人产业链的技术储备与应用开发能力将接受全面检验。
 
  精细化技术协同难、研发周期长等瓶颈困扰企业
 
  尽管前景广阔,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个行业仍然存在不少挑战。
 
  王鹏则向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仍存在研发周期长、成本投入高、精细化技术协同难、信息安全与用户安全保障难等多瓶颈。
 
  “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涉及技术过多,哪怕是特斯拉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何况没有政府支持、财政支持、资金不够的小公司”,王鹏表示,如果是单一功能的机械臂,技术上已经可以大规模实现,但人形机器人涉及交互、理解、数据传输,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技术研发。
 
  具体来看,如今有许多工厂使用机械臂代替人工进行高精尖工作,商业价值明确,但很难将技术移植到服务机器人上:因为机械臂在工厂里处于固定位置,与目标点的距离固定。服务机器人有两条手臂,目标距离随时变化,对传感器精度、算法和目标跟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准确捕捉目标外,更不能互相干扰。
 
  “重心控制方面,汽车到机器人跨度非常大”。在国金证券看来,如今特斯拉机器人的双臂双足等协同技术仍缺乏沉淀。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难点是双足技术,重心和动作的配合很重要。
 
  卢瀚宸也指出,目前国内在人形机器人方面起步较晚,尽管有小米等厂商,但整体规模还不是很大。而且从技术应用上,小米的人形机器人距离商业化落地也比较远,目前应用场景是否合适也尚不明确。“只能说潜在空间是千亿级别,但一切的前提都是能够商业化落地应用”。
 
  在卢瀚宸看来,人形机器人需要达到类人的自由度和灵活度,至少需要上百个关节,比起现在单一机械臂等产品,软硬件难度的提升是指数级别的。从应用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又类似于“拿着锤子找钉子”,用产品去贴合应用场景。
 
  “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细分度很高,应用场景非常复杂,很难一概而论”,陈佳也补充称,波士顿动力的军用人形机器人项目出于安全原因被叫停,教育领域、老年看护领域都可以应用人形机器人,但不同细分市场之间差异较大,很难判断趋势。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