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驶入“快车道”,技术如何赋能?四位院士这样说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汽车产业发展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
“预计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势头会继续保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2022)上表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会持续快速地增长,预计2030年前市场渗透率会超过50%。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认为,我国汽车正经历从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在这个基础上正在向网络化、无人驾驶、智能化汽车的方向急速前进,前进速度之快超出预期。今后15年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采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方针,通过“互联网+制造”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预计2030年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0%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3万辆,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52.1万辆,涨幅超过270倍,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十余年间,中国培育了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今年1月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了397万辆和386万辆,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22.9%,超出预期。
欧阳明高认为,中国汽车总销量中,燃油车的销量已接近顶峰,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均将保持快速增长,2030年前市场渗透率会超过50%。根据预测,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估计会接近5000万辆,2030年到1.2亿辆,2035年超过2亿辆,2040年接近3亿辆。
同时,欧阳明高指出,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趋势将向着低碳化、高端化和智能化推进。其中,低碳化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损耗,通过动力电池材料回收来降低成本、排放和能耗;高端化是指高品质、高安全、高技术,电池创新要逐步从结构创新发展到材料体系创新;智能化是指实施全链条的智能化,从智能设计到智能制造,再到智能控制等,最后真正发展成新一代的智能电池。
对于当前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的能耗大、成本高、碳排放较高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欧阳明高表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动力电池材料回收,经过回收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降低排放和能耗。“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回收方式,如湿法回收和物理回收,其中物理回收潜力最大,也是目前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部分。通过物理回收可以使碳排放降低一半以上,结合绿电则可以使整个过程实现近零碳排放。现在电池产业朝西部绿电比较多的地区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之中。”
此外,欧阳明高指出,全世界正在兴起新一轮电池材料体系创新突破的竞争,并进入百花齐放的新阶段。欧阳明高预计,到2025年之前,现有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可实现350Wh/kg的能量密度;2030年之前,逐步从液态向固态的过渡中电池可实现400Wh/kg;2035年之前将实现500Wh/kg新体系电池的规模产业化,包括全固态锂金属电池、锂硫电池等。
“虽然液态锂离子电池可能还将长期占据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且新体系电池的技术难度也非常大,但是我们必须突破。”他表示,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技术颠覆性创新,从而改变市场格局,我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突破新一代电池技术。
对于充电系统的技术创新趋势,欧阳明高认为,慢充技术的趋势是有序充电、双向充电与车网互动。“电动车的量越来越大,无序充电电网无法承受,首先要发展有序充电。为了进一步发挥电动车作为储能装置的作用,要发展双向充电,也就是V2G,既可以充也可以放。”
汽车将成为智能移动终端,需要多种技术、多个产业赋能
汽车从燃油时代到电动化、智能化时代,不仅电池、电机、电控代替了发动机、变速器和传动系统,原本与汽车不搭界的互联网通信、雷达、传感器、芯片、计算平台、高精地图、云控平台、AI算法等产品或产业开始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成为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汽车正变成一个体量巨大的综合体,需要多种技术和多个产业的支撑。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未来汽车将会进入无人驾驶时代,将会成为一个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美好的移动空间。”周济认为,到2035年,我国各种产品和装备都将从“数字一代”发展成为“智能一代”,升级成为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智能产品。回顾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近期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汽车正在经历从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型。“电动汽车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数字化的汽车,在此基础上正快速地向网联汽车的方向发展,同时进一步向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化汽车的方向急速前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也指出,智能网联汽车就是一辆智能的移动终端,是能够在行驶过程中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交互的基础设施。“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舒适化的出行,需要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和环境的交互,以及高精度的地图,这些都需要时空智能和相关的技术来赋能支持。”刘经南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认为,测绘遥感可为智能驾驶提供精度更高、可靠性更高,但能降低使用成本的高精度地图。“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汽车解读交通规则的字典,它是自动驾驶的知识库、是自动驾驶不受干扰的一双眼睛、是自动驾驶必要的冗余安全保障。”他表示,测绘遥感必须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集成融合,与车端、场端、通信设备商、通讯运营商进行全产业链互动,才能攻克技术难关。
此外,在谈及智能制造时,周济指出,今后15年,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采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方针,通过“互联网+制造”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预计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势头会继续保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2022)上表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会持续快速地增长,预计2030年前市场渗透率会超过50%。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认为,我国汽车正经历从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在这个基础上正在向网络化、无人驾驶、智能化汽车的方向急速前进,前进速度之快超出预期。今后15年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采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方针,通过“互联网+制造”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预计2030年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0%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3万辆,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52.1万辆,涨幅超过270倍,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十余年间,中国培育了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今年1月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了397万辆和386万辆,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22.9%,超出预期。
欧阳明高认为,中国汽车总销量中,燃油车的销量已接近顶峰,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均将保持快速增长,2030年前市场渗透率会超过50%。根据预测,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估计会接近5000万辆,2030年到1.2亿辆,2035年超过2亿辆,2040年接近3亿辆。
同时,欧阳明高指出,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趋势将向着低碳化、高端化和智能化推进。其中,低碳化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损耗,通过动力电池材料回收来降低成本、排放和能耗;高端化是指高品质、高安全、高技术,电池创新要逐步从结构创新发展到材料体系创新;智能化是指实施全链条的智能化,从智能设计到智能制造,再到智能控制等,最后真正发展成新一代的智能电池。
对于当前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的能耗大、成本高、碳排放较高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欧阳明高表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动力电池材料回收,经过回收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降低排放和能耗。“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回收方式,如湿法回收和物理回收,其中物理回收潜力最大,也是目前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部分。通过物理回收可以使碳排放降低一半以上,结合绿电则可以使整个过程实现近零碳排放。现在电池产业朝西部绿电比较多的地区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之中。”
此外,欧阳明高指出,全世界正在兴起新一轮电池材料体系创新突破的竞争,并进入百花齐放的新阶段。欧阳明高预计,到2025年之前,现有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可实现350Wh/kg的能量密度;2030年之前,逐步从液态向固态的过渡中电池可实现400Wh/kg;2035年之前将实现500Wh/kg新体系电池的规模产业化,包括全固态锂金属电池、锂硫电池等。
“虽然液态锂离子电池可能还将长期占据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且新体系电池的技术难度也非常大,但是我们必须突破。”他表示,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技术颠覆性创新,从而改变市场格局,我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突破新一代电池技术。
对于充电系统的技术创新趋势,欧阳明高认为,慢充技术的趋势是有序充电、双向充电与车网互动。“电动车的量越来越大,无序充电电网无法承受,首先要发展有序充电。为了进一步发挥电动车作为储能装置的作用,要发展双向充电,也就是V2G,既可以充也可以放。”
汽车将成为智能移动终端,需要多种技术、多个产业赋能
汽车从燃油时代到电动化、智能化时代,不仅电池、电机、电控代替了发动机、变速器和传动系统,原本与汽车不搭界的互联网通信、雷达、传感器、芯片、计算平台、高精地图、云控平台、AI算法等产品或产业开始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成为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汽车正变成一个体量巨大的综合体,需要多种技术和多个产业的支撑。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未来汽车将会进入无人驾驶时代,将会成为一个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美好的移动空间。”周济认为,到2035年,我国各种产品和装备都将从“数字一代”发展成为“智能一代”,升级成为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智能产品。回顾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近期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汽车正在经历从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型。“电动汽车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数字化的汽车,在此基础上正快速地向网联汽车的方向发展,同时进一步向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化汽车的方向急速前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也指出,智能网联汽车就是一辆智能的移动终端,是能够在行驶过程中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交互的基础设施。“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舒适化的出行,需要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和环境的交互,以及高精度的地图,这些都需要时空智能和相关的技术来赋能支持。”刘经南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认为,测绘遥感可为智能驾驶提供精度更高、可靠性更高,但能降低使用成本的高精度地图。“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汽车解读交通规则的字典,它是自动驾驶的知识库、是自动驾驶不受干扰的一双眼睛、是自动驾驶必要的冗余安全保障。”他表示,测绘遥感必须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集成融合,与车端、场端、通信设备商、通讯运营商进行全产业链互动,才能攻克技术难关。
此外,在谈及智能制造时,周济指出,今后15年,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采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方针,通过“互联网+制造”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