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哈啰出行任亮亮:科技赋能,与政府携手共解行业痛点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而此前国家发改委明确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也将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在内。共享出行是移动物联网的大规模落地,在未来,每辆穿梭在城市中的单车、助力车等都将是一个“有智慧”的移动智能终端,都参与到智慧交通细分领域的技术应用终端实践中去。
5月27日晚,新京报举办“2020两会经济策之智能交通”视频云论坛,哈啰出行副总裁任亮亮出席论坛。“随着哈啰大脑2.0等技术的不断升级,我们将创造更安全有序的共享出行环境,让共享出行、慢出行更智慧、更智能。”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任亮亮表示,未来智慧交通的建设,需要企业不断通过技术提升,在技术方面与政府有更多落地合作。
在公安部发起的“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的号召下,如何确保共享助力车的安全使用成为共享出行企业重点突破的新课题,科技的提升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在任亮亮看来,哈啰出行已经做好了准备。
聚焦智慧交通发展 与政府合作实现共建共管
新京报:你认为共享出行企业如何参与智慧交通?
任亮亮:共享单车最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曾在荷兰出现,为何一直没有大规模落地应用,我认为共享出行,需要一辆合适的车,而这辆车需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够互联,还能解决支付问题。随着3G、4G以及其他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应用,赋予了共享出行的机遇,也为智慧交通提供了细分领域的落地应用。
在参与智慧交通中,企业需要不断运用技术、提升技术,更好参与智慧交通。我们运用大数据不断实践,让共享出行、慢出行更智慧,更智能。比如,哈啰大脑2.0版本的推出,把事后的分析变成事中、事前的预测,这样能智能化解决共享单车有序调度。以共享单车调度为例,通过测试发现,我们在一半城市开展智能调度,另外一半城市还是用传统的人为模式去调度,对比之后发现,采用智慧调度之后,车辆使用效率可以提升20%,这意味着,可以用比以前少20%的车服务同样的用户。
新京报:怎样通过技术解决共享出行中的痛点?
任亮亮:我认为企业在某些技术方面可以与政府有更多落地合作,政府和企业在共享出行方面实现共建共管,通过技术手段,让政府在对这些共享单车经济的管理的过程中,做得更高效,更轻松。我们把这个新的理念和模式称为“共享单车3.0时代”,政府和企业共建共享、共管共治,让共享出行对用户、对城市、对管理者都更加友好。
比如目前我们在山东济南等地方,通过一整套AI识别算法,它可以实时准确地将监管区域任何一家车企,包括数量监控,停放位置是否规范等,都可以进行识别,而后这些信息会以工单的形式发给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去干预,辅助做好城市管理。
又如,今年以来,哈啰出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很多城市都在推行定点还车模式。通过这个模式,我们希望可以规范用户的行为,引导用户在指定的区域取车、还车,这将对行业商业模式有一个很大的推动,希望通过技术的创新,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将对政府管理带来帮助。
两套方案响应 “一盔一带”, 标准化产品保障电池安全
新京报:公安部将于6月1日起推行“一盔一带”行动,哈啰出行除了共享单车之外也在运营共享助力车(电动自行车)业务,在提升安全防护方面,你们有什么解决方案吗?
任亮亮:我们推出所有的产品,必须保证品质和安全。在企业内部,涉及到安全方面是红线,我们会用高于行业的标准来要求产品安全。每推出一款共享产品,都会尝试的用最先进的技术解决安全问题。比如“一盔一带”政策实施后,我们内部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几套方案,尽可能保证骑行用户戴头盔。
我举个例子,我们通过NFC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识别出头盔必须要挂在车把上固定位置才能还车,取用车的时候也必须要取头盔。还有其他的方案,比如扫码使用之前,骑行人必须要先拍一张自拍照,通过图像识别,确认戴上头盔后才能开锁。我们会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去保障用户骑行安全。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助力车的安全管理方面比较难,比如电池安全问题,你怎么看?
任亮亮:对于助力车而言,产品的参差不齐,会使用户购买私家电动车车型并非都是符合新国标的,那么也会出现电池安全问题,比如起火。所以从安全的角度,我个人认为,共享出行企业可以主动扛起社会责任,推出标准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像哈啰推出来的助力车产品,都是符合“三C”认证的,这就意味着使用范围越广,反而是在某个范围之内,安全系数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