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效应"加速 外资制造企业落户上海
中新社上海7月23日电 (王子涛)“特斯拉的落户,将对临港乃至上海未来飞机制造、船舶海工等外资先进制造企业的引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上海临港管委会副主任吴晓华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特斯拉公司(Tesla)本月10日与上海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共同签署了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计划在临港地区独资建设年生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这成为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
吴晓华表示,临港地区规划的目标之一是成为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国际智造城”。汽车行业、飞机核心动力行业、船舶核心装备产业方面都承载了国家赋予的使命,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飞机发动机、船用发动机等领域将引入外资持续深耕。
上海临港地区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节点,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集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轨交等六种综合交通优势于一身的区域。截至2017年末,上海临港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5亿元人民币,引进产业项目400多个。
“特斯拉此次计划在临港独资建厂,但其零部件、功能设施配套等都需要属地化运作,这将是中国各类汽车配套产业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上海临港管委会经济贸易办公室主任张彤认为,这也是政策层面决定开放汽车行业的考量因素之一。
上海临港管委会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顾长石告诉记者,“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中提出要加快实施汽车、飞机、船舶产业对外开放,除了特斯拉在临港的工厂,在国家重点领域临港地区也将加速形成产业集聚。
在特斯拉签约落户临港的同一天,为贯彻落实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海颁布“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在“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中,涉及再制造产业的有3条。位于临港产业制造园内的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2005年在上海建成“再制造工厂”,是率先将再制造理念和经验引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之一。
卡特彼勒再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峰告诉记者,卡特彼勒再制造业务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其采用的“一对一交换”以及旧件押金机制。“卡特彼勒在全球的再制造产品数量共有7000多种,随着逐步开放,上海工厂目前的产品种类达到170多种。”
“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中提出要积极争取建设国家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宋峰认为,这对发展高端绿色进口再制造,带动绿色工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对于未来外资企业落户可能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挑战,振华重工海工集团执行总经理袁晶表示,“政策出台后外资高端船舶装备、关键零部件厂商将在上海设厂,这对中国船舶制造核心零部件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能提升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