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出租车乱象”要找准市场和公益平衡点

羊城晚报 | 2017-07-27 10:13
分享到:
  拒载、议价、打车难……近段时间,出租车乱象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有人直言,“这是广州历史上打车最难的时期”。业内则认为,由于运价结构不合理和司机收入低,导致行业用工紧缺,因而调整运价是必选项。据称有关方面已制定运价调整方案。但“涨价”声一出,又是吐槽无数,反对者亦不乏其人。
 
  出租车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运营及用工的特殊性,又是个易捅娄子和惹非议的地方。隔三差五,出租车业就会冒出一个公众热议的话题。不仅广州,其他城市也难摆脱这一“魔咒”。到网上检索一下就会发现,“出租车乱象”在许多城市都曾轮番上演。
 
  广州出租车业曾在全国领风气之先,不仅率先推出诸多服务项目,其行业管理的规范及文明水平等,亦皆属上乘。可以说,出租车业曾是这座城市的文明窗口,也是值得炫耀的名片。但该行业近年来的滑坡也有目共睹。去年广州两会时,就曾有人大代表痛陈出租车业走进了恶性循环……
 
  对当前出租车业的乱象,有人认为根源在于价格不合理,业者收入低,从而招不到合格司机;也有人觉得是出租车和网约车供给不足,从而影响有效竞争;亦有人认为是管理和整治不力,从而造成全行业服务的下滑。应当说,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也触及到该行业的某些弊端所在。
 
  但在所有分析中,都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这就是对出租车业的市场定位。众所周知,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这意味着,它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属性,虽然它只服务于某些群体。然而,过往的公共决策和管理,对此属性却大多漠视。政府授予企业经营权时,是将其当作“赚钱行业”,高价拍卖经营权。企业竞拍经营权,当然也是图谋更大利润。从业司机亦如此,都将其作为赚钱工具,因而宁愿背负沉重“份子钱”,也要力争。这种思路以往尚可,但一遇市场背景变化,就无以为继,全行业面临危机。
 
  显然,对于出租车业来说,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过分强调其市场化而忽略了基本公共服务功能,这也导致诸如政府与业界与从业者的逻辑关系混乱,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业界与监管者便各说各话,都强调各自的难处。最终是按下葫芦又起瓢,即令短期化解了纷争,但未几日又故态复萌,弊病尽现。
 
  的士司机的合理待遇问题当然要重视,出租车的供求失衡亦需化解,对行业的运行监管更不能掉链子,但所有这一切假如都建立在对出租车业不恰当的市场定位上,那很可能积极的努力,会陷入不断补缺但又屡屡顾此失彼的窘境中。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出租车业的诸种乱象,就需明确该行业的市场定位。从政府监管角度来说,它虽不能完全与公共交通画等号,但也需重视其公共服务功能。如在企业经营权上,政府该让利的必须让利,让经营者轻装上阵;而在企业层面,则既要重视经济规律,亦需强调其社会责任;对从业者而言,亦要通过相应的职业福利及岗位约束,既提高其企业归属感,又增强职业的责任感。总之,对出租车业必须要综合治理,从而为其提供长治久安之策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