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高精度定位
“你发定位给我,我实在找不到地方。”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按照定位走,还是会迷路,因为定位“飘来飘去”。好不容易找到与定位完全重合的地方,还是找不到目标,因为定位分不清楼层。遇到这种情况,除非方向感特别强,否则只能问路,改用“人工导航”。有一项汽车黑科技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那便是高精度定位。最新的高精度定位已经可以精确到毫米级。
首先说明一点,定位的准确与否,与手机的品牌和质量无关,而与负责定位的模块有关,也就是常说的信号接收模块。通过这一模块,手机与卫星相连,从而实现定位。目前全球主要有四套定位卫星系统,分别是中国的北斗、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 Glonass和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前三种较为主流。当你需要导航,打开地图软件,定位模块便会搜索天上的卫星,搜索到卫星数量越多,定位的精度越高。传统的定位是只选择三大定位系统之中的一种,多为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高精度定位则需要两种,或者三种,通过数量庞大的卫星,实现高精度的定位。
看到这,大伙会小有失望:什么黑科技,不就是“人(卫星)海”战术?原理确实简单,但定位系统出现没有十年也有八年,为何高精度导航迟迟未能实现?并不是没有人考虑过“人(卫星)海”战术,实在是成本太高。
要与多套卫星定位系统相连,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的卫星导航地面基站。基站数量得以千位数来衡量。也只有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风投的力量,地图软件供应商才愿意如此大手笔地“烧钱”。以一家提供高精度导航的服务商为例,他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超过1200个卫星导航地面基站,数量还在继续增加。
事实上,仅仅只是与三套卫星定位系统相连,不需要如此多的地面基站。但要确保用户有良好的体验,地面基站真就不能少。高精度定位用户体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准确,二是定位时间短。传统的定位需要耗时30~50秒,在互联网时代,耗时降低至3~5秒。
高精度定位是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先决条件之一,汽车需要知道自己在哪:误差只能以厘米计算。城市行驶过程中,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常常小于1米。假如误差是以米计算,那对自动驾驶简直就是灾难。汽车要实现自动驾驶,除借助于卫星定位系统感之外,还得具备卫星离线状态下的车辆准确定位,在地下停车场、铁索桥、大型建筑物等特殊环境中,卫星会受到干扰。要实现离线状态下的准确定位,需要车辆配备感知系统和计算平台,通过严谨的算法,借助于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等组件,最终达成——而这正是所有自动驾驶研发机构正在致力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