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进轻型车市场 英致五年盈利计划临挑战
又一款配有“牛头标”的车型进入中国汽车市场。
2013年12月26日,潍柴集团发布全新汽车品牌“英致”。未来,潍柴轻型车领域的产品将都归属在英致品牌下。
在发布会现场,潍柴集团执行总裁张泉向记者表示,英致品牌是潍柴在轻型车业务领域打造的首个品牌,标志着潍柴汽车正式进入轻型车市场。
去年9月,《每日经济新闻》独家报道了潍柴集团将于2013年底发布乘用车品牌,2014年将推出首款小型SUV车型的消息。在英致品牌发布之后,潍柴汽车高层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潍柴将在轻型车市场每年上市一款车型,并不排除此后进入轿车市场的可能性。
按照潍柴集团预期,轻型车板块最迟五年实现盈利。实际上,由于商用车市场面临市场整体下滑的严峻环境,转向乘用车市场已成为有前瞻性的必然选择。
差异化布局乘用车
“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多一家汽车公司,而是需要一个不一样的汽车品牌。”这是另一个汽车品牌观致打出的广告语。
当潍柴历经四年打造的全新轻型汽车品牌“英致”发布时,中国汽车市场到底是否需要一个全新的品牌,或者说英致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胜算有多大,成为发布会现场最大的疑问。
对此,潍柴汽车总经理叶子青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是留给强者的,先进入者不一定赢到最后。
他认为,潍柴轻型车是这个市场的强者。“中国汽车市场不会停留在2000万辆规模,3000万、4000万都是有可能的;其次,在资本市场,依托潍柴动力(000338,SZ)以及潍柴集团的优势,完全可以支撑轻型车的后续发展;最后,潍柴轻型车的人才储备来自福特、北汽等众多国内外汽车企业,乘用车领域经验丰富。”
对此,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很大,但是竞争异常激烈。近年来,汽车品牌的分化已经基本完成,因此,现阶段进入,成功性可谓“微乎其微”。
实际上,潍柴谋求进入乘用车领域为时已久。
2009年,潍柴动力收购了重庆嘉陵川江公司80%的股份,取得了乘用车生产牌照。2012年,潍柴动力全资收购嘉陵川江并将其更名为潍柴汽车。
潍柴汽车位于重庆的生产基地总投资超过50亿元,一期产能规划10万辆,将于2014年初建成投入使用。潍柴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整车领域,潍柴未来将形成以江苏扬州为核心的商用车布局,以及以重庆为核心的乘用车布局。
按照规划,潍柴汽车有“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是搭建平台,完成生产结构、产品规划、人员体系、供应链匹配以及渠道拓展方面的布局,在细分市场“立足”;第二步是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英致品牌的“跨越式发展”;第三步即完成国际化。
“中国轻型车市场总量是很大的,英致品牌定位于细分市场,走差异化的道路,在细分市场上领先。”叶子青表示。
拟五年内实现盈利
“潍柴在轻型车领域做差异化,定位精品车型的路线。”潍柴汽车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谢凤高向记者表示,三、四线城市是潍柴汽车的主攻市场,同时渠道模式将更为灵活。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从2014年开始,潍柴汽车将以每年上市一款车型的速度布局市场:2014年上半年,英致品牌旗下首款车型即将上市,即一款小型SUV;2015年,首款MPV车型将上市;此后,皮卡系列车型将陆续上市。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杨再舜告诉记者,对于潍柴集团而言,做大做强是必然选择,进入乘用车板块是其布局全产业链的重要一步。但是,在这一战略中,挑战大于机遇。
杨再舜表示,乘用车行业需要持续大规模投资,这是挑战之一;另外,在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上,潍柴能否达到乘用车市场的标准也是关键。商用车市场与乘用车市场明显不同,这种跨界投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潍柴汽车计划最迟五年内实现盈利。对此,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汽车研究中心咨询总监李子良告诉记者,对于单一车型实现盈利是可行的,但对于潍柴汽车这一企业,五年内实现盈利的难度较大。
实际上,布局乘用车,此后期待通过兼并重组成为重要利润支撑,是潍柴动力弥补传统业务的重要战略。
潍柴动力2013年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实现收入12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8%,环比减少30%;实现净利润6.2亿元,同比增长21.2%,环比减少51.2%。
民族证券分析师曹鹤指出,潍柴在收购陕重汽、法士特之后,各方面运作都不是很顺利,对扬州亚星的收购也并不成功,企业并没有很大地提升。潍柴应该首先解决这些已收购企业的问题。
李子良也认为,在全球独立发动机企业市场机会不断减小的情况下,潍柴仍坚持做大传统模式。同时,为了保证利润的持续提升,潍柴通过各种方式 “吃补药”,而不是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商”转“乘”挑战巨大
对于商用车和乘用车需求方面的差别,叶子青用了一句话概括:“消费者买了以后用来赚钱的是商用车,而有钱之后买的是乘用车。”
截至目前,中国传统商用车企业布局乘用车领域并无成功先例。李子良分析认为,商用车主要提供功能需求,而在乘用车市场,品牌带来的情感需求更为重要。商用车企业的思维是布局乘用车的一大掣肘。
李子良告诉记者,潍柴布局乘用车,是继上一轮以江铃汽车、黄海汽车为代表的商用车企集中转型乘用车后,商用车领军企业的又一轮发力。
据了解,潍柴之外,福田汽车(600166,SH)、黄海汽车都建立了乘用车生产基地。另有传闻称苏州金龙、厦门金龙也都有进军乘用车市场的规划。
商用车此次集体发力乘用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用车市场正面临成长瓶颈。2011年开始,商用车市场便进入下行周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商用车销售370.83万辆,同比增长7.15%,低于汽车行业销售平均水平。
“乘用车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模式,受到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较少。”叶子青向记者表示,乘用车领域的发展空间较大,也是潍柴布局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对于这一轮商用车集中转向乘用车的布局,李子良并不看好。他表示,商用车企在进入乘用车市场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和品牌等诸多挑战,要获得市场并不容易。“简而言之,两个产业并不是一个逻辑。”
根据预期,商用车企业这轮布局有望在五年左右看出成效。在转型过程中,对于市场的判断,以及能否放下传统思维,按照乘用车市场的逻辑布局,将至关重要。
2013年12月26日,潍柴集团发布全新汽车品牌“英致”。未来,潍柴轻型车领域的产品将都归属在英致品牌下。
在发布会现场,潍柴集团执行总裁张泉向记者表示,英致品牌是潍柴在轻型车业务领域打造的首个品牌,标志着潍柴汽车正式进入轻型车市场。
去年9月,《每日经济新闻》独家报道了潍柴集团将于2013年底发布乘用车品牌,2014年将推出首款小型SUV车型的消息。在英致品牌发布之后,潍柴汽车高层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潍柴将在轻型车市场每年上市一款车型,并不排除此后进入轿车市场的可能性。
按照潍柴集团预期,轻型车板块最迟五年实现盈利。实际上,由于商用车市场面临市场整体下滑的严峻环境,转向乘用车市场已成为有前瞻性的必然选择。
差异化布局乘用车
“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多一家汽车公司,而是需要一个不一样的汽车品牌。”这是另一个汽车品牌观致打出的广告语。
当潍柴历经四年打造的全新轻型汽车品牌“英致”发布时,中国汽车市场到底是否需要一个全新的品牌,或者说英致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胜算有多大,成为发布会现场最大的疑问。
对此,潍柴汽车总经理叶子青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是留给强者的,先进入者不一定赢到最后。
他认为,潍柴轻型车是这个市场的强者。“中国汽车市场不会停留在2000万辆规模,3000万、4000万都是有可能的;其次,在资本市场,依托潍柴动力(000338,SZ)以及潍柴集团的优势,完全可以支撑轻型车的后续发展;最后,潍柴轻型车的人才储备来自福特、北汽等众多国内外汽车企业,乘用车领域经验丰富。”
对此,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很大,但是竞争异常激烈。近年来,汽车品牌的分化已经基本完成,因此,现阶段进入,成功性可谓“微乎其微”。
实际上,潍柴谋求进入乘用车领域为时已久。
2009年,潍柴动力收购了重庆嘉陵川江公司80%的股份,取得了乘用车生产牌照。2012年,潍柴动力全资收购嘉陵川江并将其更名为潍柴汽车。
潍柴汽车位于重庆的生产基地总投资超过50亿元,一期产能规划10万辆,将于2014年初建成投入使用。潍柴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整车领域,潍柴未来将形成以江苏扬州为核心的商用车布局,以及以重庆为核心的乘用车布局。
按照规划,潍柴汽车有“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是搭建平台,完成生产结构、产品规划、人员体系、供应链匹配以及渠道拓展方面的布局,在细分市场“立足”;第二步是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英致品牌的“跨越式发展”;第三步即完成国际化。
“中国轻型车市场总量是很大的,英致品牌定位于细分市场,走差异化的道路,在细分市场上领先。”叶子青表示。
拟五年内实现盈利
“潍柴在轻型车领域做差异化,定位精品车型的路线。”潍柴汽车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谢凤高向记者表示,三、四线城市是潍柴汽车的主攻市场,同时渠道模式将更为灵活。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从2014年开始,潍柴汽车将以每年上市一款车型的速度布局市场:2014年上半年,英致品牌旗下首款车型即将上市,即一款小型SUV;2015年,首款MPV车型将上市;此后,皮卡系列车型将陆续上市。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杨再舜告诉记者,对于潍柴集团而言,做大做强是必然选择,进入乘用车板块是其布局全产业链的重要一步。但是,在这一战略中,挑战大于机遇。
杨再舜表示,乘用车行业需要持续大规模投资,这是挑战之一;另外,在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上,潍柴能否达到乘用车市场的标准也是关键。商用车市场与乘用车市场明显不同,这种跨界投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潍柴汽车计划最迟五年内实现盈利。对此,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汽车研究中心咨询总监李子良告诉记者,对于单一车型实现盈利是可行的,但对于潍柴汽车这一企业,五年内实现盈利的难度较大。
实际上,布局乘用车,此后期待通过兼并重组成为重要利润支撑,是潍柴动力弥补传统业务的重要战略。
潍柴动力2013年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实现收入12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8%,环比减少30%;实现净利润6.2亿元,同比增长21.2%,环比减少51.2%。
民族证券分析师曹鹤指出,潍柴在收购陕重汽、法士特之后,各方面运作都不是很顺利,对扬州亚星的收购也并不成功,企业并没有很大地提升。潍柴应该首先解决这些已收购企业的问题。
李子良也认为,在全球独立发动机企业市场机会不断减小的情况下,潍柴仍坚持做大传统模式。同时,为了保证利润的持续提升,潍柴通过各种方式 “吃补药”,而不是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商”转“乘”挑战巨大
对于商用车和乘用车需求方面的差别,叶子青用了一句话概括:“消费者买了以后用来赚钱的是商用车,而有钱之后买的是乘用车。”
截至目前,中国传统商用车企业布局乘用车领域并无成功先例。李子良分析认为,商用车主要提供功能需求,而在乘用车市场,品牌带来的情感需求更为重要。商用车企业的思维是布局乘用车的一大掣肘。
李子良告诉记者,潍柴布局乘用车,是继上一轮以江铃汽车、黄海汽车为代表的商用车企集中转型乘用车后,商用车领军企业的又一轮发力。
据了解,潍柴之外,福田汽车(600166,SH)、黄海汽车都建立了乘用车生产基地。另有传闻称苏州金龙、厦门金龙也都有进军乘用车市场的规划。
商用车此次集体发力乘用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用车市场正面临成长瓶颈。2011年开始,商用车市场便进入下行周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商用车销售370.83万辆,同比增长7.15%,低于汽车行业销售平均水平。
“乘用车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模式,受到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较少。”叶子青向记者表示,乘用车领域的发展空间较大,也是潍柴布局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对于这一轮商用车集中转向乘用车的布局,李子良并不看好。他表示,商用车企在进入乘用车市场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和品牌等诸多挑战,要获得市场并不容易。“简而言之,两个产业并不是一个逻辑。”
根据预期,商用车企业这轮布局有望在五年左右看出成效。在转型过程中,对于市场的判断,以及能否放下传统思维,按照乘用车市场的逻辑布局,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