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非“首恶”治霾需啃“硬骨头”

羊城晚报 舒圣祥 | 2014-01-02 11:05
分享到:
  中科院近日对北京PM2.5化学组成及来源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其中,汽车尾气及垃圾焚烧仅占4%,与此前“汽车尾气对雾霾产生重大贡献”的说法明显相悖。(2013年12月31日《新京报》)
  自从雾霾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以来,我们一直被灌输一种理念:汽车尾气排放是导致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甚至关键原因。所以,各地治霾的首选动作,一般都是在提高私车使用成本上做文章,比如摇号上牌、单双号限行、考虑征收拥堵费等等,反正是要么限购,要么限行,要么增费。公众确实都有这样的疑惑:雾霾究竟因何而生?难道都是私家车惹的祸?
  这次,中科院的研究,可谓还了私家车一个清白。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加起来,对雾霾城市的“贡献率”都仅为4%;可为什么我们看见的,却是私家车主成为主要的治霾责任承担者,这算不算专挑软柿子捏?想起崔永元的一句话:“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北京市城市雾霾的影响,就相当于一个居民在自己的小区里放了个屁。”现在看来,还真是话糙理不糙。
  在大气污染治理的“国十条”里,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落位于企业和政府层面,这事实上已经说明汽车尾气之于雾霾,绝不是主要原因。“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落实到地方层面却变异成了对私家车的一味治理,说好的“同呼吸共责任”,仿佛成了寻找替罪羊的游戏——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政思维。
  地方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恐怕不只是科学认识上的偏差使其找错了大气治污的重心;更重要的是,这也许是要展现一种努力治霾的姿态。毕竟,相比燃煤、工业污染等项目的治理,治理私家车要简单得多,也更容易出数字成绩。但是,治霾终究不是寻找替罪羊就可以糊弄过去的,好天气压根儿不吃这一套,该啃的“硬骨头”一个也不能少。比起治理私家车来,这当然需要更强的决心、更大的担当、更多的努力。
  只在私家车上做文章的治理雾霾,不仅公众难以认同,雾霾天气更不会有丝毫怜悯;说到底,治理雾霾需要的是敢啃“硬骨头”的做事,而不是寻找替罪羊的作秀。中科院已经给汽车尾气“平反”了,地方政府的治霾行动也该迅速进入正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