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监管加强 进口车单车油耗规定将出
12月7日,以“共担责任与有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主办,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届中国进口汽车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从多个角度对中国进口汽车市场进行探讨。
以下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监管部处长王昆发言实录:
很高兴接受会议主办方邀请,有机会和大家就进口汽车产业认证管理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介绍内容主要三部分,一个是目前认证状况,第二是问题梳理,第三是制度完善。
到目前包括强制性认证、自愿认证,认证总数量突破100万,涉及到消费者安全的各个方面。目前有18部法律17部法规写入认证认可相关内容。机动车产品认证目前已经发放11万张认证证书,涉及到9118家企业,整体上说在打击假冒伪劣,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口汽车领域管理水平提高。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我们发现,进口汽车在注册上牌登记上质量问题占整个汽车质量问题的比例逐渐的下降。同时我们也很清醒看到,在汽车质量管理方面,我们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首先是我们的消费市场已经从生产型消费进入到了享受型消费,消费者对于产品安全有更高要求,我们传统的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可靠性、稳定性要求也逐渐的提出来。同时质量安全方面的纠纷、投诉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也需要加强。
再有自贸区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和产业进一步开放影响,大家知道我们和新西兰、瑞士、韩国、东盟要签订自贸区协定,也带来产品流通,产品认证监测要求的互认。同时我们产品产业的升级换代对于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大家比较关心的目前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包括车内污染物控制方面,要求也越来越强。
从我们国家来看,我们目前汽车生产主体众多,包括贸易环节也是贸易主体众多,销售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生产和市场环境不规范,虽然整个汽车的保有量,包括汽车产销量不断增长,但是在产品生产供应环节,硬件和国外减少差距,管理差距还是非常明显。从企业来看,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导致我们隐含很大质量安全和风险。企业面临日益苛刻的需求,同质化竞争,包括行业人才缺乏,核心技术的匮乏。
未来的竞争不光价格竞争,而是技术能力人才和解决方案,质量效应、网络布局,品牌信誉和企业文化的竞争。
从问题梳理我们面临着一个比较大的需要完善的地方就是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目前我们产品质量法,实际在监督管理执法过程中使用力度和广度不够,我们产品质量法是产品通用安全法,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如何衔接需要不断探讨。我们也看到在今年10月底我们全国人大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布了。目前我们汽车行业还没有涉及到因为产品质量按照方面消费者提出公益诉讼。
另外是法律法规标准,我们标准算不算?现在很大争议。转化过程中我们规定一些现成要求,技术方法要求,对于认证监督一些管理性的技术内容没有规定。
我们在标准法规法律的执行环节是相对薄弱的。大家可能有概念,国外汽车召回或者产品缺陷,或者安全事故对汽车制造商处罚力度大,几亿几千万美元罚款屡见不鲜,但是在国内基本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的处罚基本是一次性,不是持续性的,而且没有考虑到危害程度。
另外执法环节,因为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的规定相对不完善,很多情况下还是按照个人理解一致性差,而且因为体制机制原因,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我们的社会公众也缺少知情权参与权,特别是在认证领域,基于市场机制发动起来的,我们下一步要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监督作用和话语权。上个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对假冒伪劣产品加强暴光和信息公开制度。我们要加强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
第二方面是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责任分清,质量问题既是生产出来的和销售环节也密不可分,如果一些质量责任在生产销售流通环节约定不清楚,会带来大隐患。市场机制是契约经济,这方面约定不是很明确,法制也发挥不了作用。
正是由于汽车行业和产品具有的突出特点,虽然近年来进步明显。从认证角度存在管理能力比较差的问题,今年我们组织31个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于进口产品,国产品开展全面监督管理。今年首次在国内汽车产地,包括吉林、湖北,我们开展了个产整车监督抽查,进口领域我们一直在口岸开进口车一致性检查,同时根据公安部注册反馈信息加强问题的倒查。
下一步我们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不断去探索完善我们制度,这里我们把十八届三中全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当中涉及到市场监管内容的给大家列了一下。核心就是按照国务院要求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优化机构设置,加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
从大方面讲,要把认证作为一个高技术推动发展,进一步整合认证机构。对于企业围绕产品转型,地方经济发展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治理结合,加大认证制度宣传推广,增强认证归信,对技术寄给要认真研究,以新思路、方法破解难题,热点问题,创新监管模式。
我们的制度更有技术特点和专业特色,管理方式和评价水平符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同时对制度本身要评价调整和完善。
在下一步我们具体的技术环节,我们对于认证模式,包括量产要进一步区别。特别是进口非量产车,要对他的证书覆盖产品做一个数量严格界定。
发布生产企业分布管理通则,对于一些生产管理水平低的企业,从提高效率减轻企业负担角度,可以利用企业生产,企业的监测资源和其他的结果。
对于改装车辆,要制订改装项目和内容,加以明确规定。如果是原形车已经获得认证的,对于这些车辆我们有一些特殊要求。对于原来基础车型没有获认证的,对于基础车原制造商要加强检查。获认证企业我们监督模式和频次上要做出灵活的安排。
另外在认证和监督环节我们要加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今后口岸抽样抽查要加强衔接配合。同时认证机构要按照获得证书一定比例开展市场抽查。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加强问题导向的倒查,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国产车国内抽查,对进口车口岸核查。和工信部加强合作,为了推进目标实现,在进口车领域,在单车油耗方面对于符合国家标准做进一步的规定,单车油耗符合二阶段,同时结合环保标准实施,与环保部北京环保局加强合作,北京环保局要对进口车,特别是在北京市场销售要开一些会,我们会积极配合。特别是国5标准实施,进口车辆排放测试要做,进口车企业要极早做应对。
另外在配合国家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对于新增进口口岸要放开特殊用途进口车辆受理,这个受理有严格规范要求。针对个人和单位自用车辆,道路测试包括国家生产建设的车辆。今年统计数据看到11月27号,我们原来批准几大口岸一共进1821辆特殊监测处理程序车辆。一个口岸一天一辆。今后我们还需要严格把控制度要求。
我们改装进口的车辆目前占进口车总量5%以下。今后随着规则严格数量要进一步变化。总而言之,市场的发展要依托监测认证行业发展,我们通过服务推动市场良性运行。今年感觉跨界成为一个非常时髦一个词,大家也看到在汽车制造领域,包括比亚迪不是传统汽车制造商,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在贸易领域,电商,双11那天汽车之家这个网站销售到几万,我们处在变化的时代,我们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包括3D打印技术发展,我们整个制造体系,我们贸易体系可能发生深远变化。我们应该极早应对这些变化。
作为政府部门面对这些市场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我们确实是一个小学生,要更努力学习,更努力工作,这样才和本次会议主题能够符合上。这是我要表达的意思。谢谢大家!
以下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监管部处长王昆发言实录:
很高兴接受会议主办方邀请,有机会和大家就进口汽车产业认证管理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介绍内容主要三部分,一个是目前认证状况,第二是问题梳理,第三是制度完善。
到目前包括强制性认证、自愿认证,认证总数量突破100万,涉及到消费者安全的各个方面。目前有18部法律17部法规写入认证认可相关内容。机动车产品认证目前已经发放11万张认证证书,涉及到9118家企业,整体上说在打击假冒伪劣,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口汽车领域管理水平提高。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我们发现,进口汽车在注册上牌登记上质量问题占整个汽车质量问题的比例逐渐的下降。同时我们也很清醒看到,在汽车质量管理方面,我们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首先是我们的消费市场已经从生产型消费进入到了享受型消费,消费者对于产品安全有更高要求,我们传统的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可靠性、稳定性要求也逐渐的提出来。同时质量安全方面的纠纷、投诉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也需要加强。
再有自贸区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和产业进一步开放影响,大家知道我们和新西兰、瑞士、韩国、东盟要签订自贸区协定,也带来产品流通,产品认证监测要求的互认。同时我们产品产业的升级换代对于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大家比较关心的目前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包括车内污染物控制方面,要求也越来越强。
从我们国家来看,我们目前汽车生产主体众多,包括贸易环节也是贸易主体众多,销售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生产和市场环境不规范,虽然整个汽车的保有量,包括汽车产销量不断增长,但是在产品生产供应环节,硬件和国外减少差距,管理差距还是非常明显。从企业来看,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导致我们隐含很大质量安全和风险。企业面临日益苛刻的需求,同质化竞争,包括行业人才缺乏,核心技术的匮乏。
未来的竞争不光价格竞争,而是技术能力人才和解决方案,质量效应、网络布局,品牌信誉和企业文化的竞争。
从问题梳理我们面临着一个比较大的需要完善的地方就是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目前我们产品质量法,实际在监督管理执法过程中使用力度和广度不够,我们产品质量法是产品通用安全法,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如何衔接需要不断探讨。我们也看到在今年10月底我们全国人大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布了。目前我们汽车行业还没有涉及到因为产品质量按照方面消费者提出公益诉讼。
另外是法律法规标准,我们标准算不算?现在很大争议。转化过程中我们规定一些现成要求,技术方法要求,对于认证监督一些管理性的技术内容没有规定。
我们在标准法规法律的执行环节是相对薄弱的。大家可能有概念,国外汽车召回或者产品缺陷,或者安全事故对汽车制造商处罚力度大,几亿几千万美元罚款屡见不鲜,但是在国内基本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的处罚基本是一次性,不是持续性的,而且没有考虑到危害程度。
另外执法环节,因为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的规定相对不完善,很多情况下还是按照个人理解一致性差,而且因为体制机制原因,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我们的社会公众也缺少知情权参与权,特别是在认证领域,基于市场机制发动起来的,我们下一步要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监督作用和话语权。上个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对假冒伪劣产品加强暴光和信息公开制度。我们要加强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
第二方面是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责任分清,质量问题既是生产出来的和销售环节也密不可分,如果一些质量责任在生产销售流通环节约定不清楚,会带来大隐患。市场机制是契约经济,这方面约定不是很明确,法制也发挥不了作用。
正是由于汽车行业和产品具有的突出特点,虽然近年来进步明显。从认证角度存在管理能力比较差的问题,今年我们组织31个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于进口产品,国产品开展全面监督管理。今年首次在国内汽车产地,包括吉林、湖北,我们开展了个产整车监督抽查,进口领域我们一直在口岸开进口车一致性检查,同时根据公安部注册反馈信息加强问题的倒查。
下一步我们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不断去探索完善我们制度,这里我们把十八届三中全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当中涉及到市场监管内容的给大家列了一下。核心就是按照国务院要求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优化机构设置,加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
从大方面讲,要把认证作为一个高技术推动发展,进一步整合认证机构。对于企业围绕产品转型,地方经济发展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治理结合,加大认证制度宣传推广,增强认证归信,对技术寄给要认真研究,以新思路、方法破解难题,热点问题,创新监管模式。
我们的制度更有技术特点和专业特色,管理方式和评价水平符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同时对制度本身要评价调整和完善。
在下一步我们具体的技术环节,我们对于认证模式,包括量产要进一步区别。特别是进口非量产车,要对他的证书覆盖产品做一个数量严格界定。
发布生产企业分布管理通则,对于一些生产管理水平低的企业,从提高效率减轻企业负担角度,可以利用企业生产,企业的监测资源和其他的结果。
对于改装车辆,要制订改装项目和内容,加以明确规定。如果是原形车已经获得认证的,对于这些车辆我们有一些特殊要求。对于原来基础车型没有获认证的,对于基础车原制造商要加强检查。获认证企业我们监督模式和频次上要做出灵活的安排。
另外在认证和监督环节我们要加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今后口岸抽样抽查要加强衔接配合。同时认证机构要按照获得证书一定比例开展市场抽查。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加强问题导向的倒查,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国产车国内抽查,对进口车口岸核查。和工信部加强合作,为了推进目标实现,在进口车领域,在单车油耗方面对于符合国家标准做进一步的规定,单车油耗符合二阶段,同时结合环保标准实施,与环保部北京环保局加强合作,北京环保局要对进口车,特别是在北京市场销售要开一些会,我们会积极配合。特别是国5标准实施,进口车辆排放测试要做,进口车企业要极早做应对。
另外在配合国家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对于新增进口口岸要放开特殊用途进口车辆受理,这个受理有严格规范要求。针对个人和单位自用车辆,道路测试包括国家生产建设的车辆。今年统计数据看到11月27号,我们原来批准几大口岸一共进1821辆特殊监测处理程序车辆。一个口岸一天一辆。今后我们还需要严格把控制度要求。
我们改装进口的车辆目前占进口车总量5%以下。今后随着规则严格数量要进一步变化。总而言之,市场的发展要依托监测认证行业发展,我们通过服务推动市场良性运行。今年感觉跨界成为一个非常时髦一个词,大家也看到在汽车制造领域,包括比亚迪不是传统汽车制造商,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在贸易领域,电商,双11那天汽车之家这个网站销售到几万,我们处在变化的时代,我们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包括3D打印技术发展,我们整个制造体系,我们贸易体系可能发生深远变化。我们应该极早应对这些变化。
作为政府部门面对这些市场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我们确实是一个小学生,要更努力学习,更努力工作,这样才和本次会议主题能够符合上。这是我要表达的意思。谢谢大家!